对比|浅谈中美职场文化差异
美国人普遍有着年轻,多元化的性格特征。在某种意义上,美国是不满者的国家,人们对现状不满,追求更好的未来,而不是沉浸在历史的辉煌中。
最能代表这一点的是美国这句俚语:“That‘s history” “那是历史”,他们说这句话是想表达对于过去错误的原谅和忘记,证明自己的宽宏大量。当朋友或工作伙伴犯了一个能够修正的错误时,他们会说这句话。但是同时,这句话也在强调,他们对未来的成果有所期待。
这一表达还暗示了美国人对于文化和个人传统的轻视。这个表达其实是在说“这个无关紧要”。当然,中国人会坚持历史是理解一个人的动机和抱负的全部。从另一方面来说,美国人对遥远的过去没有太多责任感,对未来也不会想得太深。他们希望很快得到结果。
用通俗易懂的话来表述美国人的职场观念就是:简单、直接、粗暴。
来看个真实的故事,去年,美国人B.B.加入了一家跨国制造公司,担任项目经理。现在被派往位于中国的一家工厂,这是B.B.的第一项海外任务。这是一次有重要意义的职业变动,因为B.B.所在部门的所有高管都拥有丰富的国际经验。B.B.对这次机会感到非常兴奋。
唯一让B.B.有所顾虑的是,被派往那里的目的是“扭转局面”,取代一位未能完成高层既定目标的同事。B.B.曾问他遇到了哪些障碍,他说虽然自己反复解释了需要做什么,但他管理的团队依然我行我素。另外一个问题是,即使人们知道存在严重的生产故障,但没有人会说出来,直到问题严重到难以解决的程度。对此B.B.表示很惆怅,不知该如何下手。
这的确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尤其是现在中美合作越来越多,人员外派数量成上升趋势。有报告称,2013年,约40%的美国公司派驻海外的员工人数超过了2012年。有些员工会对即将派驻海外的管理人员提供跨文化培训,但有些公司却指望人们自己解决文化差异问题。
法国国际商学院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的管理学教授艾琳迈耶说:“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全世界美国人的商业准则是最以任务为导向的。管理者们专注于工作。他们的想法很单纯,就是希望完成工作而已。”
但在其他许多国家,包括中国、日本、韩国和印度,以及墨西哥、巴西和尼日利亚等国家,这种方式却并不适合,相反,这被认为是一种彻彻底底的冒犯行为。
在这些国家,生意与个人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所以,能在那些国家成功的管理者,都会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同事,例如,经常在一起用餐,但在饭桌上并不讨论业务问题。许多美国人会认为这是在浪费时间,但迈耶表示,其他国家的同事首先需要了解和信任你,然后才能与你一起共事。这就是中国人所谓的“酒桌文化”,吃好了喝的开心了什么事都好说。
美国人常常觉得中国人不够直白,且缺少自信,而中国人可能认为美国人做事粗鲁欠考虑。这样的情况会造成冲突和误会,最终影响工作效率。
在中国,集体的意见高于个人观点。如果当场询问,你不可能得到诚实的回答。员工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意见。他们需要先在私下里彼此协商。
逐个要求员工或希望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中国可能行不通。相反,建议团队在你不在场的情况下,进行一次简短的讨论——例如在15分钟的休息时间,你可以离开会议室,之后要求他们向你报告他们对当前情况的看法。通过这种方式,更有可能得到你所需要的坦白,帮助你成功地扭转局面。
再有就是关于“权利越位”的差异,你的美籍老板给了你们小组一个项目,在布置任务时,你们小组成员没人提出异议或疑问。你的老板布置完以后就放心地走了。可是到了规定交差的时间,你的老板发现原来你们小组只做了一点点,没有完成他指定的任务。老板当然很生气,可是作为员工,你和你的同事也觉得很委屈,因为在完成这个任务的过程中,你们遇到了一些不在你们职权范围内的事情,你们需要老板的授权,然后才能走下一步。这就是你们没有完成任务的理由。
显然,在对待自主性这件事上,美籍老板和中国员工想的不一样。这又是中西文化差异的一个表现。在中国的文化里,不能做未经授权的事情,不能做“越位”的事情,等级观念很重,他们要循规蹈矩,要按章办事。可是在西方企业的管理理念里,“给我结果”“我只看结果“是第一位的,很多职业经理人都是以结果为导向,所以在遇到难题时,他们会更加倾向于想办法解决,即使“越位”也不在话下。
在美国,如果员工答应做某件事情,那么他就会去做;如果他们没有拿到一个签字或授权,那么员工就会直接给老板打电话告知他这件事情。如果没有在中途告知老板出现的问题,一直等要交差时老板才知道,这个员工很可能会被炒鱿鱼。
所以,美国上司应该学会辨认无言的拒绝。在更注重等级的文化中长大的人从小接受的教育是,对权威说‘不’是无礼的行为。如果你问一名中国员工:‘你能在两周内把这项工作完成吗?’他或她会这样说:‘是的,我们会尽量。’而这通常只是出于礼貌。如果对方有任何犹豫或叹气,那么他们真实的意思可能是:‘根本不可能。’”如果“感觉存在任何否定的意味”,这表明“你需要深入挖掘真实情况”。
跟父母、爱人和朋友都会经常有沟通障碍,何况是在完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长大的人。摩擦可以有,但要学会沟通,要做到目交心通确实难为人,但把酒言欢、对酒当歌什么的真的可以有。
本文作者P hilipV·assallo
翻译整理:南都记者王海艳
No comment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