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专访 | 蔓藤教育创始人马列伟
马列伟博士(Dr. Cliff Ma)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中国信息化教育领军人物,北京市特聘专家;美国硅谷多家上市公司高管;思昂教育创始人、董事长;华盛顿大学工业界博士生导师,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工业界博士生导师;.....作为信息化教育领军人才,大功率电子器件模型和仿真技术领域的国际知名专家,他的经历究竟是什么样的?在这些成就背后又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付出?与电子工程缘起:从小爱组装收音机 记得在我七八岁的时候看大孩子组装收音机,那时候我觉得特别神秘,也特别好奇,自己就跑去看科普书,去学怎么组装。书上说只要有一根像晾衣架那种铁丝,加上一个二极管,再加上一个耳机就能起到收音机的效果,收听到电台。于是我又去采购了元器件,开始自己组装。就这样捣鼓了一阵子,最后真的听到了电台的声音!这太奇妙了! 我当时想这样几个小小的零件就可以接受信号发出声音,这是什么样的信号啊?看不见摸不着的,在空中到底是个什么样子?一下子把我的好奇心和兴趣都带动了起来。那时我就励志等长大后一定要学无线电,于是这个梦想就坚持到了清华大学。凭着这股热情,不是学霸却考上清华 我上人大附中的时候不是学习最好的学生。印象最深的是在欢迎新生入校时,我在大红榜上怎么也看不到自己的名字,找来找去,结果发现自己在最后一张红榜的最后几个名字里。可想而知我当时是“溜边”蹭进的人大附中,但这却没有动摇我非清华不去的决心。因为那时我很清楚地知道清华是让我实现我的电子梦想的地方。 我喜爱运动,三年的高中给了我一个丰富的生活,校园里到处可以见到我的身影,我任校男排队长,足球队的左前锋,被同学们称为足篮排的“三星球员”。玩足了,但学习也没丢。最终在高考时我以全班第二名的成绩考上了清华无线电系(现电子工程系),这让我的班主任和同学们大吃了一惊,这匹一直在中不溜徘徊的黑马到底是怎么考上清华的? 我和好学生唯一的区别是,他们把大部分时间用在不厌其烦的重复练习上,而我只要学懂学明白就够了。每当我回想起这些事儿,我觉得一个人首先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要保持好奇心,因为激情决定了你成功的态度。有了激情的同时,也要对自己设定最高目标,有了目标才有动力。赴美留学,不走寻常路 在清华的时候我是学校最大系的学生会主席,也是校代表队男排代表队队员,在校园里也算风云人物吧。毕业前我被保送到经管系研究生,这是让很多人都羡慕的机会,但我却已恒心去美国。80年代想出国的人很少,出去的人更少,大家都说像你这样的天之骄子在中国的路已被铺垫好,干嘛要出国呢?而我心里很清楚当时世界的电子技术已发展到了什么水平:美国那时要比我们领先15年!如果我不出去,怎么能学习到最新的电子技术?怎么能让中国追赶上先进国家?那岂不是离我的初衷越走越远了吗?一眼望到老的前程不是我想要的,所以我毅然决然地怀揣着200美元踏上了一个陌生但充满机会的土地。无可复制的人生经历 80年代末的中国和美国差别太大了,是两个隔离的世界,刚到这里真是什么都没见过,什么都不适应,头两年的每一天似乎对我都是生存的考验。而在华盛顿大学攻读电子工程系博士学位的这5年,该是经历了人生最大的一次挑战,刚到美国头两年的每一天对我都是生存的考验。我的教授很慈祥,很渊博,但也很直接,他说如果九个月后我的研究仍然没有结果,他无法再资助我的学费和研究费用。如果是这样,交不起学费的我只能被迫流落街头或引咎回国。我对于那九个月的记忆,好像每天除了啃前沿文献,就是盯着电脑画图形,不记得西雅图的雨,不记得蓝天,不记得吃饭,也不记得睡觉。但我相信当你付出了足够多努力时,老天都会帮你的。还记得在项目期只剩下最后的一个月的某一个凌晨,恍惚中在电脑上看到了梦寐以求的图形。当时麻木的我,还不敢相信这就是我呕心沥血的结果,然后站起来走了一圈后,再看看电脑图形,立刻激动地冲出实验室在校园里奔跑。我所做出的是电子仿真领域一个突破性进展,而我的研究文章几个月后就陆续发表在行业最权威的杂志上。在博士第二年,我便获得德国西门子公司的全球荣誉学生奖学金并去其中央研究院兼职读博,就这样开始了往返欧美两地长达3年多的工作旅程,最后成功地完成了一篇引领行业的博士论文。 艰苦又充实的学业结束后,我顺理成章地在美国硅谷开始了长达15年的技术研究、工程开发、销售、市场和高级管理等岗位的工作。这15年里我先后在、Analogy,Snopsys,SDL,JDS Uniphase,Mentor Graphics,KLA-Tencor等行业领军的上市公司任职高级职位。可以说我是为数不多的留学生,在研发,市场和销售等不同岗位都做到高管,同时还创了业。工作期间我还兼任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和华盛顿大学工业界博士生论文指导导师,主持过多次IEEE电力电子国际会议,在国外顶尖专业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等等。 人生经历虽然颇多,但有趣的是,当时到美国读书的学生,想的最多的是如何用工作来维持生计,从没有人想过创业,也没有人引导我们该如何创业。但我一直对我自己的认知是一名企业家,想做一番事业,野心一直没磨灭。于是在2001年,我在硅谷创立了安科半导体公司Anchor Semiconductor Inc.,引领半导体领域130纳米工艺DFM工具。在2005年又创立了硅展技术iView Solutions公司。2008年从美国硅谷归国,创立了思昂教育VoiceOn Technology,并担任董事长和CEO,应用先进的人工智能和语音技术,解决中国两亿学生的“哑巴英语”问题。在2011年,入选中央“千人计划”并被特聘为国家教育信息化专家,后入选北京“海聚工程”,成为北京市特聘专家。人生是寻找自我的过程:开创教育领域工作创业了这么久后,我发现科技只能在细分的领域上为人类带来改变,而做教育却能影响一代人。我学的更多一点,人生经历更多一点,可以分享的经验和信息就多一点,这些都是教育最核心的要素。将这些要素精炼出来,帮助下一代人,帮助未来的留学生们才是教育最根本的精神。现在的社会在急速发展,社会需要有创新、有梦想、敢冒险的人,因为这群人才能够推动世界的改变。 我看过一个数据,2016年来美留学的中国学生将达到40万人,想必这40万留学生来美前大部分和我当年一样,希望能够在这里开拓视野,学习先进知识,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然而当今社会发展速度之快,变化之大,已让莘莘学子们倍感学业和就业的压力。很多留学生和我讲,在美国校园里找不到就业信息,学不到专业技能和管理技能,不熟悉职场,没有人脉,只能去校园周边的中国教会了解职场等等,在这样的一个留学现实里,40万学子当中又能有多少人可以成功地完成留学,找到理想的工作呢?如果连职场都不了解了又何来创业呢?留学还是镀金吗?留学生还配得上“国际化精英”的名号吗?中国的战略转型还指望得上他们吗?为留学生建立一所属于自己的大学在这样一个关键的历史阶段,我与几个教育和技术专家合伙创立了美国蔓藤教育,就是为了帮助留学生实现美国就业和创业梦想。跑在时代前端,我们研发以留学生就业规划为目标的“职场大数据库”,精准地帮助留学生衡量岗位差距,找到合适工作;我们聘请了在美国的“千人计划”专家朋友们、清华的校友们、和其他在美国的各行业专家,教授,作为留学生做导师,补充他们在美国职场能力的空白;我们应用世界最先进的教育模式为每个留学生量身制定目标;我们设计的“智能成长引擎”实时跟踪记录学生在学业、职场、情商等领域的成长与进步……现在的学生们之所以对未来迷茫恐慌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未来的世界,不清晰未来的道路,没有引导,的确缺少可以开启他们创造力的钥匙。而蔓藤教育正是把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个性化学习上,综合美国职场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填补美国大学无法为中国留学生职业规划的空白,蔓藤教育已经开始引领留学后时代的发展!成功之路,任重而道远留学生们,我有一些建议与你们分享:首先要设定阶段性目标,才知道如何提升自己。人生需要贵人指路,少走弯路才可事半功倍;激情、坚持、技能、机遇, 是成功的四要素,缺一不可。
No comment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