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留学生都是人生赢家,而自己还是弱鸡?知道“攀比”就对了
从小到大,我们一直认识一些在学术上、生活上还有情感上都非常完美,无法被超越的同龄人,我们简称他们为别人家的孩子。为啥从小我们的家长就愿意拿我们与别人进行比较?这种比较折射了人类一种怎样的心理?来看看心理学方面的解答
妈妈经常跟我说:“你看看人家张阿姨家的小明哥哥。”那真是学霸应该有的样子。 而隔壁老王总是指着我跟他的女儿说:“多向人家树姐姐学习啦,人家都去美国留学啦!” 我在每个学期初的时候都会激情四射,雄心勃勃地计划着“我这学期GPA要拿3.9” “我今年要完成多少个internship” “我明年要拿到某公司的offer” “我后年要开一家公司” 照这个速度,估计我大后年就可以升职加薪迎娶高富帅走上人生巅峰... 然后我又会突然回到现实,意识到现在自己的GPA还不够高,身边好多大神们这个年龄就已经在华尔街生根准备发芽了;我的好姐妹打电话跟我说“我准备今年努力去谷歌,你快点加油”;然后又听到某某同学大二的时候闲着没事开了个留学申请公司,从此不用再愁旅游费生活费…然而大三的我还在默默耕耘着一个不赚钱的不知名NGO,每天想得最多的其实是“晚饭到底要不要吃”“晚饭到底要吃啥”…啊,说好的要成为大神呢?说好的要一举成名呢?说好的要去闯荡江湖登上金字塔塔尖呢??? 每一次听说身边的人又怎么怎么样了,我那脆弱敏感的心都在滴血。跟身边的人比较,压力每天都在增大;想着以后万一一个不小心成了勤勤恳恳默默无名的上班族,压力每秒都在增大;脑细胞不是为了学术死亡,而是为了那无尽的不知名的忧愁。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Leon Festinger在他的社会比较理论中说,人们倾向于利用他人作为比较的尺度,来进行对自我观点和能力的评价,从而减少自己对事物的不确定性,并在比较中对自己进行定义。 社会比较,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就开始了。以前,是我们的父母拿我们跟别人家的孩子比较;现在,我们拿自己跟别人作比较。学历、奖学金、offer、工作、男朋友女朋友、家世背景、名牌衣物…每一个生活的片段都可以拿出来跟别人比一比。出了国,身边的人来自五湖四海、社会各种阶层,可能昨天在学校厕所遇到的某人,就是某个国家的王室成员;而住在隔壁宿舍的同学,有着150的智商。人比人,气死人。 除了跟身边的人作比较,有些人还会拿自己跟成功人士做比较。励志读物、名人传记、以及各种分享会上大牛们的人生经历,都给了我们非常直接的对照物。 很多人称之为所谓“攀比心理”,然而攀比是一个负面的词语,社会比较却是有积极意义的行为。如果给一只猫吃猫粮却给另一只猫喝白开水,这两只猫肯定会打起来。 跟他人比较是与生俱来的本能,不应该被刻意磨灭。
为什么我们喜欢跟别人比较?
我们跟别人比较的真正目的,其实是为了获得更多关于自己的信息:
自我评估
Festinger说,我们拥有一种评估自己想法和能力的本能冲动。跟别人比较的过程中,我们会评估双方的成就、品格、财产、甚至情绪,从而更好地了解自己在整个环境中所处的位置、并更好地了解自己。我们通过这样对自己和环境的了解,进一步定义自我、设立目标。
自我提升
我们都希望自己能学习好、赚钱多、成为更好的人,这是一种来源于内心的向上趋势。所以跟别人比较的另一目的,是在更多地了解自己后,让自己得到提升。 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真的在比较和评估后完成自我提升的目的;真正能够完成自我提升的方法,是在进行自我评估的时候,知道自己和别人相比优势和劣势在哪里,并由此知道自己应该往哪个方向努力。
自我激励
幸灾乐祸是道德缺陷吗?可能不是。因为跟比自己失败的人比较,从而激励我们的自尊心、鼓舞士气,是我们的天性。有的父母喜欢拿自己的孩子去跟别人炫耀,有的人会想“嗯TA的工资比我少啊哈哈哈”从而感到安慰;在跟这些不如我们的人比较时,我们的自尊得到了暂时的满足。
社会比较,其实与彷徨有关
心理学实验表明,我们在经历新奇、改变、或者压力的时候,会更喜欢跟别人做比较。 小孩子拿到新玩具的时候会开始炫耀,比谁的玩具酷炫;我们在步入成年、出国留学的时候,之前从未遇到过的大神们、女神们突然出现在我们身边,在我们还对自己未来要干什么都拿不准的时候,他们已经跨入了精英阶层的起点…迅速独立成长的自己、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持续扩大的社交圈子让我们有些猝不及防,却也让我们不由自主地拿自己跟周围人做比较。 研究结果说,当我们对自我定位模糊、对未来规划或现有情绪不稳定的情况下,会更喜欢进行社会比较。 身边的人越来越多、厉害的人比比皆是,我们不由自主地问自己:我究竟擅长的是什么?我究竟聪不聪明?当一个学着金融专业的好朋友某天突然决定去闯荡文艺圈拍电影、当一直说自己要成为艺术家的好朋友最后却跑去学了会计、当一个曾经GPA3.0都不到的学渣成为了某初创公司CEO…他们的变化和选择有时候会让我们震惊、无所适从,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定位和人生道路、怀疑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学术潜力…于是,我们陷入了比较。
很多时候,越比较,越焦虑
很多成功人士分享会、创业者经历分享会、甚至名人著作,都给了我们非常直接的参照物,同一个年龄的别人干成了什么。但是,他们背后的隐忍和努力、他们为达到目标而采取的社交或学术策略,我们通通不知道。 就像我们读了十五年书、最终成长为大学毕业时的自己,而手里那一张薄薄的简历,却远远无法承载我们曾经历过的困难和挫折。 成功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事件。社会比较之所以能够让我们认清自己、并实现自我提升,是因为我们从中看到了他人的优秀、自己的不足,还有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进步的空间和方向。为了达成这样的一个目的,与其拿他人的成就与自己相比,不如拿他人的能力和思维方式作为一个参照物,由此知道自己该努力的方向。
No comment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