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目追逐FLAG,不如规划好自己的路
最近有很多朋友问我,现在就业的话因选择哪几家公司,湾区最新的FLAG是哪几个,要我来指点迷津。这让我不由的想起我一年前在知乎回答过的一个问题。
当时问题是这样:为什么 Microsoft 不与“FLAG”并称呢?首先当我还在硅谷的时候,其实从来没听过FLAG这样的叫法。一直是到了去年初或者2015年底左右的时候,才陆陆续续听到微博或者朋友圈里很多人说 FLAG 的缩写。那时大概是指 “Facebook,LinkedIn,Amazon,Google”。
将这四家公司并列的原因主要是这四家在那个年代是最受北美牛校的毕业生欢迎的四家公司,而微软由于公司规模太大和发展速度放缓等原因稍微要落后一个梯队,所以没有算在里面。比如我认识CMU的校友里面,去微软的很少,基本上在上面4家还有Vmware,Cisco。
A之前是Amazon,不过最近是应该换到 Airbnb 了。一来Amazon总部不在硅谷,二来Airbnb是冉冉升起的牛逼新星,而且它是我最近这半年来非常确定了的一家以后可以巨牛逼的公司。
我非常想重复之前受教于开复哥的一句话:“如果以后哪家公司Google可能会去崇拜的话,这家不可能是IBM或者Apple,而只可能是Facebook。” 于是我如法炮制一句:“如果以后有哪家公司,Facebook会去崇拜的话,这个公司不可能是Google或者Apple,也不太可能是Uber,只可能是Airbnb。”
话说这个月我妹妹在美东的SCAD毕业,我和我家人在佐治亚和佛罗里达游玩,一路上全部都是住的Airbnb里的house(也就是各位在国内所说的大别墅。),体验(订房、房内设施、服务)非常好,比起酒店来,可以更好地感受美国文化。最后就连我的外公外婆都会Airbnb的体验赞不绝口。(我想这时很多人会来对我反驳Airbnb的市场大小和频次问题,我先不回答。但是我知道的是Airbnb已经有了一套方案来扩大疆域。)
再回到微软的问题:我之前很早的时候,拿了一个上海的微软(STC,在闵行的紫竹园区)的 offer,当时薪水13.1w,股票125股;后来打听了一下Seattle的微软Package,股票多点,也没翻10倍,所以基本上对FLAG来说就是杯水车薪。
而且现在一般大牛的技术人员或者牛逼毕业生,都是只看股票不看薪水的;薪水就是个零花钱,买买车付付房租还行,根本没法发财。所以一般只看裸薪是多少(而没有股票意识)的人,都是没见过世面,也没体会过资本市场的造富速度的人。请接着看!
这题要强调两点(一定要看完,没看完的人前面所看的内容会前功尽弃):
1. 上面的话,很多人看了会不好受,甚至讨厌我)。但是我要强调一点:That's the truth, although it sounds so dramatical!
越早认识和接受这点,才能在个人财富积累(personal monetization)方面更上一层楼。不然,辛辛苦苦干了5年或者10年,最后回头一看,才发现给老美企业和美国政府辛辛苦苦打了10年工(国内更甚;中国的赋税在国际上名列前茅的,只不过税是隐性的税,欺负中国大部分人看不明白。)
2. 中国有句俗语 “长江后浪推前浪”,或者创业界有句老话 “借势而为”。在选择自己心仪的公司,也要注意这一点。
如果是20年前,微软绝对是最好的公司;10年或者6年前,则是Google;而5年-8年前,则Facebook是最好的选择。当代的硅谷最顶尖的公司,如果2 - 3 年前加入的话,那么最好的肯定不是Facebook,也不是Google,而是Uber,Airbnb 和 Snapchat。
我见过周围无数的人,因为自己在一家公司 X 效力,就非要说自己公司如何如何好,其他竞争对手如何如何弱。这是相当幼稚的表现。“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你的公司并没有把你当做核心资源,公司里发展的原则就是“没有人是不可替代的"(请问这句话英文怎么说? “No one is unreplacable” ?--- 注意:不是 unreplacable, 是 irreplaceable ------ 你又尴尬地笑。。。)
Bill Gates 离开微软,微软照样转。马云离开Alibaba,阿里也不会挂。就算Facebook没了Zuck,也照样继续发展,只是要另找一个领袖。Apple同理。
所以,你作为一名员工也应该在百忙的工作中,抬起头,停下来,给自己一天时间(不要觉得这没必要,其实很有必要)思考一下自己的 career path:自己在公司占了多少股份,几分之几?是否值得自己工作N年?这个N是多少?是否值得为了工作不要身体健康,久坐,发胖,高什么糖或者脂之类的?是否值得为了工作牺牲家庭?自己每天的工作是重复的,还是学习到新东西和锻炼了新技能?不然就是幼稚。
自己想像过自己5年后10年后想成为什么样子吗?如果你没有好好考虑过的话,请空下来至少两个小时去思考一下这些问题。我们总是去忙碌一些“紧迫但不重要”的事情,却“不愿意回头看看自己,想想自己,到底做了甚麼蠢事情。也许是上帝给我一个试炼,只是这伤口需要花点时间......”
转自搜狐科技
No comment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