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学文没钱途!出国学人文学科专业的发展前途如何?
现在的中国留学生中,选择传统人文学科(文、史、哲、艺术,再加上宗教学、人类学、考古学等非“社会科学”的学科)为主修的学生实在太稀少了。
笔者在美国东海岸某规模中等的大学就读历史专业,整个学校本科生中共有三、四百个大陆背景的学生。一次有个主攻哲学的学姐倡议建立一个“人文学科”群,东拉西凑,组建了一个不到十人的小团体。
四届学生,人文学科专业学生每一届只有平均不到三个人,小团体讨论了半天怎么界定“人文学科”,然后便消声匿迹了。
同样地,由于笔者大三即将赴英国某大学交换一年,新生见面会上,50多名新生的专业几乎全部集中于自然科学、数学、工程和经济。
那么这所大学著名的历史专业呢?据学长学姐透露,整个本科应该 “一个也没有”。而即使包括所有传统人文学科,一届新生中除了我以外竟只有一个人,学的是近现代语言。整个本科阶段,寥寥数人而已。
不知道学什么,就学数理化吧
虽综合性大学如此,美国的众多文理学院的情况应该会好一些,毕竟“博雅教育”的宗旨在小而精的学院里能得到更好的宣传和贯彻。实际上,选择传统人文学科作为专业、甚至唯一专业进行深度钻研的,依然少之又少。
在这个几乎每一所大学都在倡导着“多样性”的时代里,在这个已经达到极致多元化的世界里,传统“文科生”却成为了多元外的失落者,成为彻底的少数群体,在象牙塔的边缘小心翼翼地行走着。
为什么只有极少数人在学人文学科?这很少的一部分人,又为什么会选择人文学科?我们该怎样看待人文学科的学习?
在科技主导的信息化世界里,传统人文学科的没落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哲学、历史、宗教学,这些学科传递给稍有接触的学生信息是——少有对口就业、毕业即失业、投资无回报。
金钱、实用主义,这些对世界上大多数人的影响力都是相似地巨大,而且无可厚非。并不是学生鄙视人文学科,相反许多人以敬畏的姿态远离他们,“你学历史的?哇你真的好厉害啊,历史太难了我可学不来……谁叫我英语不好”,这是很多人得知我学历史以后的第一反应。
还有一部分人,他们从小对历史、哲学等有着浓厚的兴趣。进入大学后,他们或是尝试了一些课程,发现这些人文学科可能不只“兴趣”那么简单,大量的阅读、写作很容易磨碎从小建立起的那些脆弱的“兴趣”;又或者,更加执着的一些人,会多上一些人文学科的课,minor、乃至double一个人文学科专业,但他们也一定用另一个更实用的专业定义自己的未来。至于所喜爱的人文学科,并不会作为大学中的主业去专精。
或许我们感慨国内大学过早地确定了专业、限制了大家的自由发展、功利主义盛行等等,但我觉得留学生们在国外的解放并未带给人文学科更多的生机。
在绝大多数学校里,学生可以在前两年不断尝试不同的科目,到大二结束再确定自己的专业。这一份自由带来了更多“理性”的思考空间,也带来了更多的焦虑和压力,使得许多人最终还是放弃了人文学科的学习。很多人最后都以这么一个决定收尾“我实在不知道该学什么,没办法,还是数学/经济/CS吧,毕竟这条路比较好走。”
的确,人文学科太模糊了,简直就是“迷茫症催化剂”。读着一些不知所言的哲学、文学,很容易便开始怀疑人生:自己这么辛苦有什么意义么?那些什么批判性思维、那些写过的paper,谁知道在短期的未来真能有什么作用呢?
这就是人文学科天生的劣势,它很难让人一学习就爱上,总要有一长段时间的研究才会觉得有所得。
它们不像工程学科那样给你一个比较清晰的职业未来——公司在招聘的时候会对你需要什么样的编程语言、达到什么样的知识水平有个明确的标准;它们也不像经济、商科那样有很多学长学姐走过的老路给你指引——进投行、咨询很难。
对于在国外学习人文学科的人而言,大量的文章以及在课堂讨论(美国学人文学科的学生真的很聪明)会在学习初期带来自我怀疑和信心的丧失。
我认为,那些“屈服”于家里人意见而放弃人文学科的人比我们这些顽固地坚持着“没有前(钱)途”的人文学科学生可能更加成熟懂事。事实上,个人的选择都是对自己综合条件的考量,经济条件、家里的意见、自己的强项、兴趣与初心,这些考量并无高尚与卑劣之分,但我们需要对自己有个更明确的认识再去做决定。
但为什么仍然有人选择人文学科,并一直走下去呢?
对人文学科的坚守
有一类人文学科学生,他们心里对自己的目标很明确,要么毕业后进法学院,要么继续在自己热爱的科目搞研究、以后拿到教职。对他们来说,学习哲学、历史、文学等等是直接在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准备,并且早已将热爱和职业二者结合在一起。
但还有很多的一部分人,包括我自己,并不计划以后做学者、或者进入法学院,而且我们的共性是,喜欢文字、艺术和其它相关的东西,却并不完全确定未来具体要做哪个行业。
我问我在西海岸某公立大U的朋友,为什么她要选择英文文学和哲学双学位?
她这么回答:
“我之前学的公共卫生,但是觉得可能还没有足够的资格去服务这个世界吧,还是希望通过人文再积累沉淀一下……我通过人文获得的是思维的能力,包括大家已经说烂了的批判性思维……这种无形中的提升会让我走得更远”,她说。
但同时,她也承认在她的选择中,家庭确实没有施加任何的压力,并给予了她最大的支持。很多人屈服于家长的意见没有选择人文科目,会比较羡慕她的选择,但也会稍稍替她“担心一下未来”。
这样的人文学科学生,通常有很多的兴趣和热爱,文史哲是其中一部分。但未来他们不会真的当一名学者,而想要走向社会从事别的行业。
就拿我来说,我也想做新闻传媒、做戏剧电影,但总觉得本科阶段就开始非常专业的学习是限制了自己。于是,我选择了历史这个很基础、很增长自己思维和写作能力的人文学科。
换句话说,可能更多的是恐惧,怕选择了很专业的方向以后,发现自己走错了路,却很难掉头。这样一看,人文学科倒成了怎样都不会犯错的“安全学科”。
我们学校每一次关于The Evolution of Humanity的活动中,都会有著名的历史、古典学等教授来向大家不断地强调,人文科目学习所获得的这些能力能够应用到任何一个领域里,将使人受用终生。
但我认为对于我们这个阶段而言,可能更重要的是,这些对“批判性思维”的强调让我们踏踏实实地去花时间阅读与写作,愿意为思维和写作能力的提升付出更多的日日夜夜,因为我们相信这些能力对未来人生的方方面面是有价值的、做好准备的,也因此能更自信地走向一个个未知的领域。
所以,对于像我一样许多仍在人文学科上奋斗的本科学子来说,我想我们是在主动地“拖延”对于具体事业的选择,想要等自己打好了足够的人文基础,对这个世界、社会有了更多了解以后再进行选择,用看似拖延的这几年时光,丰富自己的思维、写作能力,也在对一门学问深入钻研的过程中多收获一些读书、求学的纯粹,这应该是对未来的一笔还算值得的投资——当然,如果家庭条件不那么看重短期回报的话。
教育本是投资,留学更是如此。
人文学科的魅力就在于,一旦当你度过一开始那些比较艰难的输入时期,习惯于阅读、讨论、思考、写作的时候,你会特别地享受输入与输出平衡的时光,感觉自己的确有所得而有所产。
那么,只要有兴趣,为什么不尝试一下呢?如果自己可以跨过最初的一些困难,保持着初心和热爱,又有充分的条件允许,为什么不试着在本科阶段好好地钻研一门人文学科呢?
你的收获会比想象的多。
转自北美留学生日报(编辑hailey)
No comment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