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生学习,是我们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宿命
人工智能(AI)和自动化技术已经开始影响我们的工作和日常生活。人工智能出现在日常物品和过程中,比如虚拟助理、超市结账、无人驾驶汽车和探测信用卡交易欺诈。
人工智能带来扰乱是不可避免的,这种扰乱往往引发深切恐惧。当前这股由技术进步推动的变革潮流没有什么不同之处。不过,就像之前的世代那样,我们必须学会超越这种扰乱,在新的时代蓬勃发展。就人类从新技术挖掘最佳效益的能力而言,改变我们的教育观念至关重要。
我最近在澳大利亚与昆士兰大学(University of Queensland)的研究生进行交谈,他们的兴奋里夹杂着一些对未来的恐慌。我对他们提出了三点:首先,人工智能以及由此产生的工业自动化和业务流程将影响我们所有人,而且是永久性的;第二,人工智能尚处于起步阶段,有巨大的机会去超越它带来的扰乱;第三,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这种扰乱将一次又一次重演。在我们所处的世界,唯一靠谱的策略是我们所有人都变成终身学习者。
我们距离马文•闵斯基(Marvin Minsky)上世纪80年代写的“心智社会”(society of mind)还很遥远——那个社会有许多复杂的智能工具,它们不但具备推理和学习功能,还能以不同方式来表达和论述知识,这些工具可以结合起来,构成能够进行复杂、自主行为的系统。不过许多商业领袖已视人工智能为未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印孚瑟斯公司(Infosys)最近对1600家全球企业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71%的受访企业领导认为,人工智能在商业和社会中的应用是不可避免的;逾四分之三受访对象认为人工智能的采用将带来积极的、全局性的经济变化;四分之一的企业已经全面部署了至少一项人工智能技术。
但我相信,人类只是忍受人工智能带来的扰乱还不够好。相反,我们可以积极地塑造我们共同的未来,以有意义、有目的的方式改变我们的世界。科技可以成为一种伟大的推动力,让人们变得强大,赋予他们力量,提高所有人的生活质量,并为弱势群体创造机会。
举例来说,20世纪初时有38%的美国人在农场工作,随后机械化提高了产量,同时减少了雇员人数。现在农场雇佣工人占美国劳动力不足1%,但整体就业岗位已大幅增加。农场工作被电信、医疗、制造业、金融服务等新行业工作取代。现在有些行业是1900年代的农民无法想象的。
同样,人工智能也会影响我们的工作方式,我们从事的职业,以及我们参与的活动——无论是工作还是业余生活都是如此。人工智能将为人类提供机会,创造新的体验和职业,这些体验和职业在今天还难以想象,但有望创造数万亿美元的新价值。虽然智能系统最终可能在执行明确定义的认知任务(如解决问题)方面超越人类,但是“发现”机会(比如认识到一个可以用技术解决的问题)需要人类的创造力和聪明才智。
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我们克服思维和感官局限。正如我在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全球未来理事会(Global Future Council on AI and Robotics)的联名主席、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的米西•卡明斯(Missy Cummings)教授所说,我们仍处于摸索如何能让智能系统与人类无缝合作的早期阶段。这将促进人类与智能系统实现工作共享,以及意义和视角上的共享。这不是人类或机器的问题,而是人类与机器的问题。这种合作对于建立意义共享至关重要,就像世世代代的人类之间开展的合作。
只有人类和机器基于共同的目标进行合作,才能实现突破。当我们达到这样的共生境界,人类将释放巨大潜能。
扰乱与超越的故事已上演了数千年。但变革的步伐在加快,因此需要更快的适应速度。
是时候重新思考教育,将其视为一个终身过程。这意味着我们不能再奖励死记硬背,而应该奖励好奇心和实验,它们是发现和理解未知事物的基石。教学大纲应当现代化,鼓励以创造性思维发现和解决问题,在实践中学习,通过强制性的计算机科学课程实现数字扫盲。组织还需要为雇员提供终生学习的资源,以促进技能发展。的确,企业应该被要求将年度收入的一定百分比用于员工的再培训。
从古至今,人类能够适应,部分原因就是我们紧跟技术演变的步伐,调整发展了我们的教育系统:我们升级了理解我们的工具的能力。与阅读和写作一样,数字素养也成了一项根本需要,每个孩子都应该学习计算机科学。
当今的快速变化要求国家和企业从一个新视角来看待教育。印孚瑟斯公司正重新考虑自己的培训基础设施,例如用短期课程(即所谓“纳米学位”)来加强培训,规模化帮助员工迅速掌握新技能,包括人工智能方法。我们还推出全公司范围的培训,帮助员工重新评估自己应对挑战、识别问题的方式,并且变得更有创意,为我们从事的一切工作带来创新。
这些只是小小的开端,政府和企业需要帮助发展终身学习的途径,为全世界的人们创建一个更加平等的环境。
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一点,我相信人类潜力面临的唯一局限将是我们的想象力。我们创造的各种人工智能将帮助我们变得更具人性。
文/史维学(Vishal Sikka) 译者/蓝田
来源:FT中文网
No comment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