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00年前的大农村到如今的科技圣地,硅谷究竟为何成功?
硅谷,这个在1900年还是遍地果园和农田的地方,如何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成为了世界高科技之都?硅谷的做法能复制到世界其他地方吗?
《硅谷百年史》的两位作者对此依照两条主线进行了剖析。一条主线是对旧金山湾区的高科技产业史的详尽描述;另一条主线是对这一地区从1900年前后开始一种产业催生另一种产业,以及如何持续激发创新的描述与分析。
首先,让我们来快速了解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一种产业如何引发了另一种产业:众所周知的淘金热催生了铁路业,而铁路带动了运输业,运输业又带动港口业;港口与船只需要无线电通信,于是催生了半导体产业;半导体业又衍生出微处理器产业,从而产生了个人计算机;计算机催生了软件业、互联网,然后是大数据、社交网络……计算机与网络巨头们创造了巨额财富后,又投资于生物科技与绿色环保技术。以上寥寥数语,概括了旧金山湾区150多年的历史,从如今的大数据追溯回了160年前旧金山的淘金狂潮。那么,这样波澜壮阔而又机缘巧合的产业进化是如何完成的?支撑硅谷崛起的因素有哪些?
两位作者在书中通过大量篇幅的描写,深入分析背后的原因;虽然硅谷的成功很难用几句话说清楚,但是其关键的驱动因素主要包括7个方面:
1. “引擎”公司
也许很多人并不知道,硅谷的发展动力并非来自初创公司,而是被一些跨国公司所支撑。比如,硅谷最初的发展源于几家重要公司,一个是成立于1910年代、创造第一个全球无线通讯系统的联邦电报公司FTC(及后来跟进的两家无线电行业公司);然后是由晶体管的共同发明者威廉·肖克利回到故乡帕洛阿图(Palo Alto,硅谷的心脏地带)创办的肖克利晶体管公司——以及从该公司出走、被称为“八个叛徒”的一群技术精英创建的仙童半导体公司(Fairchild Semiconductor),它们催生了1950年代硅谷的集成电路、存储器和半导体产业。尤其是仙童半导体公司,为硅谷培养与孕育了成千上万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堪称电子与电脑业界的“西点军校”。
此外,硅谷许多新技术的诞生来自一些大公司的“溢出”效应,这是因为大公司的科研工作产出了多余的技术而没有得到足够开发。比如IBM公司发明了硬盘和磁盘技术,被硅谷的新创公司采用,由此出现了希捷(Seagate)、昆腾(Quantum)、迈拓(Maxor)等公司;IBM还发明了关系数据库,这给甲骨文、Sybase等公司带来机会。施乐硅谷研发中心也为个人电脑、图形用户界面、局域网做出了同样的贡献。
2. 智力资本的供应者
硅谷建立在一个世界上最好的大学网络中,有四家大学最为知名: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圣何塞州立大学。其中最重要的当属斯坦福,1930年代,斯坦福已拥有全美最好的无线电工程系。其次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区区伯克利小镇居然有31名诺贝尔奖获得者(硅谷地区总数为50多名)。圣何塞州立大学常常被人忽视,其实该校提供工程领域低成本、高质量的教育,特别是在计算机方面,其工学院是硅谷工程人才数量最大的提供者。
3. 风险投资、天使投资和法律服务基础
前两项因素广为人知,但是优秀的法律服务却不太为人知,诸如WSGR、Cooley Godward Kronish LLP等律师事务所,可以为初创公司提供一系列免费服务;它们这样做,旨在能以低成本的方式来获取客户,因为这些客户很可能变成明天的谷歌或Facebook。
4. 晴朗温暖的气候
这一项因素常常被人们提及却被低估了,硅谷拥有晴朗的地中海式气候——地球上只有2%的土地拥有这一类型的气候,许多创业者都是被这里美好的天气所吸引,包括晶体管之父肖克利——他创办的研究所及公司被认为是硅谷技术初创公司的种子。
剩下的3大因素分别是移民的涌入、创业与容忍失败的文化、追随梦想及改造世界的灵感。
来自中国和印度的移民,对硅谷所起的推动作用超乎一般人的想象:如1995年—2005年间在硅谷创立的公司中,有三分之一的创办者出生于中国或印度。追随梦想可能会被一些人理解为陈词滥调,但是梦想的确赋予了硅谷以独特的气质与最宝贵的心态,在其所建立的完善基础架构上,诸多追梦者实现了梦想——让世界更美好(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
《硅谷百年史》一书的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分析讲述这七个方面的原因时,穿插了许多人物、公司的故事以及关键性事件,并提出了一些新颖独到的观点。
在故事方面,比较典型的如被作者认为堪称“硅谷缔造者”的斯坦福大学教授弗雷德·特曼(Frederick Terman)。特曼是毕业于斯坦福的电气工程专业的博士,被认为是20世纪美国最成功的科学家、工程师和高等教育的管理者,他使斯坦福大学工程系成为全美最佳;他在无线电发展的关键时期,联合美国电报电话公司等,在斯坦福建立了一个资源丰富的无线电实验室。他的两位得意门生比尔·休利特(Bill Hewlett)和戴维·帕卡德(David Packard)特曼联合在出租屋的车库里创立了惠普公司(Hewlett Packard)——房租由帕卡德做秘书的妻子支付。帕卡德在校时是电子专业的明星学生,也是明星运动员,而休利特则在学习方面资历平平,也毫无运动天赋;然而他俩最后却成了亲密的朋友。1938年创立的惠普公司第一个规模化生产的产品是音频震荡器,第一个大买家是迪士尼公司,用于电影音乐制作。
书中还列举了许多少为人知的事件。比如,第一台个人电脑Alto是在施乐硅谷研发中心于1973年发明,但由于公司当时会计出身的CEO(Archie McCardell)不懂技术,以及惠普的组织结构落后等原因,一个价值数十亿美元的产品被丢弃,继而被IBM和苹果抄袭然后成功推向市场。又如,1980年代在美国和日本大公司蔚然成风的走动式管理(management by walking around,MBWA),戴维·帕卡德于1935年在通用电气工作时就已开始尝试(后来他在惠普公司大力推广应用了这一理念)。再如,局域网的前身——以太网(Ethernet)最初在施乐硅谷研发中心由Bob Metcalfe发明时,由于使用成本过于昂贵,与之竞争的是“球鞋网”——即人们穿着球鞋在实验室之间走动,用硬盘来传递数据。
在独到的观点方面,本书最富有启发意义的观点可能是“硅谷真正自己发明的东西很少”,但是它“能慧眼识别那些将对社会产生颠覆性影响的发明”:硅谷从来没有拥有过世界上最大的硬件或软件公司,硅谷没有发明计算机、没有发明晶体管、互联网、浏览器、搜索引擎、智能手机等;生物科技和绿色能源也并非出自硅谷。但是,硅谷拥有近乎魔鬼般的嗅觉,能迅速理解一项发明对于人类文明的意义,并将其转化为巨大的财富。
《硅谷百年史》一书可谓史料详实,书中对我们熟知的一些公司和人物,包括英特尔、惠普、苹果、网景、雅虎、甲骨文、谷歌、贝宝、维基百科、Hotmail、Facebook、YouTube、eBay、Twitter等公司及其风云人物进行了关键性描述,并对硅谷的科技公司和风投公司的一些失败案例进行了分析。全书共分为34个章节,最后一个章节以“计算机的衰落”起首,指出硅谷已经不再高速增长,但是它已经变成了地区经济高速增长的模板,创新的文化在这里比其他任何地方都更强大。
阿伦·拉奥(Arun Rao)皮埃罗·斯加鲁菲(Piero Scarruffi)
|文闫景立 候爱华|译
No comment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