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职业规划的角度思考美本的专业选择,早?不早!

  • Oct. 19, 2016
  • |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个简单粗暴的专业和职业选择观点,指引了几代人进行可能影响一生的决策。


他们因循着这个理念,踏上了类似的职业发展道路:努力进入大学,读工程专业或者财务专业,成为一名工程师或者会计,在一个企业工作10年,乃至20年,成为企业的高级经理人,或者创业…

然而,这个理念在90后和00后的这一代眼中,几乎没有什么参考的意义。


Ta们衣食无忧,没有物质得不到满足的体验,几乎不太能够理解没有一份工作,养不活自己的担忧。Ta们从小就被培养音乐、绘画、高尔夫、钢琴、象棋等兴趣爱好,所以是否有兴趣,是否能够有成就感,成为他们选择时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

在职业选择这个话题上,相比较与父辈们关注的生存需求,Ta们在精神层面上无疑有了更多和更高的追求。而对于具备足够的财力和能力把孩子送到美国去读高中或者本科的家庭,这种关注点之间的落差,因为孩子从小优越的生活环境和父母对于孩子兴趣的尊重等因素,变得更加巨大。



这种落差所导致的父母与孩子的冲突,成为我们日常咨询过程中司空见惯的场景。


父母和孩子在择由老师面前争吵地面红耳赤也不是少数事件了。孩子希望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绘画,或者设计、传媒等专业,而家长却觉得这种专业不好就业,担心孩子将来养活不了自己。择由之前有一个学生,迫于家长的压力,申请了物理专业,但他一到了美国,立马转换成了室内设计专业,家长一点办法都没有。


解决客户的问题是择由的生存之本。面对这种因为理念不同而产生的冲突,择由一方面努力向家长解释美本通识教育的特点和专业选择的基本思路,让家长意识和认可美本教育是如何鼓励孩子去发现探索自己的学术和职业兴趣的;另一方面,我们努力向学生传递职业规划的基本思路,让她们在进行专业选择时,不仅仅停留在兴趣层面,而是把个人能力匹配,未来发展等因素纳入考量。

比如,对于未来期望在美国就业的孩子,我们会提醒他们,务必要知道究竟什么样的专业会相对容易在美就业。我们的母语不是英语,并且在文化、价值观等方面跟当地人有较大差异,所以,一些行业和就业岗位是不太向华人开放。比方说,因为中美对于生命的认知上存在较大差异,导致了美国大学的医学相关专业几乎不招生国际学生,也只有极少数华人在美国可以成为医生,尽管这个岗位在美国是高薪岗位。

而一些技术性岗位,比如会计、数据分析、软件开发、计算机安全等,因为跟文化和价值观没有直接联系,并且我们中国的孩子自小在数理和逻辑方面有比较扎实的功底,就成为中国学生在美就业的有力武器。以计算机专业为例,不仅仅学生的就业率远超其他专业,而且踏入职场的起薪也较高,7-8万美金的起薪对于本科生都是很普遍的状态,一些中国学生可以凭借这个专业进入Google、亚马逊,或者微软等顶级企业。




如何选择专业能够实现在美就业,只是基于职业规划来进行美本专业选择的技巧之一。不同的家庭需求不同,需要考虑的因素自然有较大差异。


比方说,未来确定就读研究生的学生,在本科阶段如果不考虑本科专业与研究生专业之间的关联,等到大四开始研究生申请,就很可能追悔莫及。

我们也提倡学生和家长借助第三方测评工具,例如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评或者MBTI职业性格测评,来辅助了解孩子在学术大方向上的兴趣。尽管没有一个测评工具能够精准的测出孩子的学术特征,但却可以展示孩子的大概方向,发现孩子更适合选择工科还是商科专业,更适合走职业化路线还是走研究型路线。

应该现在就去了解,而不是临时抱佛脚。在全面而系统的了解之下进行理智选择,而不是基于亲戚朋友或者他人的只言片语而盲目决策,这是择由建议学生和家长秉持的心。

转自美国留学妈妈圈



All comments(0)

No comments yet

美国咨询
中国咨询
扫码回复【白皮书】
免费领取2018年中国留学生在美就业白皮书
扫码领取白皮书